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书是《鲁滨逊漂流记》,书中对鲁滨逊在孤岛上造房子,用找到的种子种地,用烟叶给自己治病,造独木舟,造海边别墅的描写总能引发无数暇想。如果缺少了这些细节,想必内容的精彩成度一定会大打折扣,这也使得我我甚至一度根本不关心剧情的。
我想我们对玩具的热爱,很大程度上也这样一种对细节的。曾今小朋友中间流行过一种玩具叫火车侠,可以把火车头单独拆下来变身成一个单独的机器人,简直和动画片里一模一样。
看周围的小朋友们都有火车侠,于是就叫我妈给我也买一个。 结果我妈从地摊上,随便买了一个,车头和车厢是一体的,结果搞得第二天我被其他小朋友嘲弄。
我有一个朋友在南加做家庭摄影师,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给小孩拍的照片,其中这辆SLK350时常入镜,
细节的极限在哪里?这通常取决于玩具的参照物。如果是slk350的玩具,我们给他安装油门刹车,或许后面还要加上CD音响?甚至可开合的敞篷??但是对于大多数,拟人类的玩具而言,细节的极限似乎就是赋予他们人格。
《玩具总动员1》中开篇玩具士兵行动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几乎满足了一切我们对士兵的遐想,有模有样地交替掩护,井然有序的行动步骤,在无线电中呼喊对方的老式代号,甚至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还上演了一段战友情。后来胡迪由于嫉妒而把巴斯光年推出窗外的时候,玩具士兵也跳出来胡迪不知,将士兵嫉恶如仇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三部的《玩具总动员》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部分反好莱坞价值的。崇尚主义的好莱坞,向来是推崇追求,定义和实现的,将主角的最高价值设定为带给主人快乐,通过”You are a toy“之类的台词,暗示玩具们被绑定的命运,似乎部分了这样传统。
影片有意的引入一些其他主题,比如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友谊,巴斯从和胡迪的经历中重新认识来弥补最初设定上的不足,但剧情上的死结是一直存在的。一群拥有喜怒哀乐,人格的玩具,似乎只是主人的附属品,始终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接受被转送或者被抛弃的命运。反派们一方面痛恨那些抛弃他们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像被下咒诅一般投入新主人的怀抱。
我想用另一部双主角动画片《驯龙高手》来说明好莱坞对主义诠释的改变,以前的双主角动画片通常将潜在主角定义成为主角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缩影。在驯龙高手里无牙就有和主角一样潜在的能力,却拥有类似身体上的残疾,但是同样在最后找到。他们通过共同的努力让人和龙能够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这些龙像是《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一样,似乎只能接受无法与人类分离的命运。于是影片引入了爱情来无牙的意志,以及龙穴这样一个所有龙向往的地方。当角色们都被还原为个体的时候,一生一世都要在一起的就可以被解除。
胡迪一直以来是个家长式的角色,他不光照顾玩具们,同时也照顾他的主人,无论是Andy还是Bonnie,他都希望带给他们快乐。